这些年,考场中的作弊愈演愈烈。从原始的夹带纸条,互相抄袭,发展到不惜血本,雇用“枪手”,还有人则动用高科技,实现了作弊“信息化”、“科学化”,一场作弊与反作弊的拉锯战时刻在上演。
某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,将考场搬进树林,对惩治考试失信行为是一个震慑。某种意义上,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。从考试的角度来看,采取这种“隔离战术”,对防止学生舞弊确实管用。但若从考试环境、学生身体健康、可操作性等层面考量,则不具有推广价值。说到底,这种考试形式是矫枉过正了。
学校杜绝作弊理所应当,关键在于怎么管。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,防范考试作弊是其中的一个环节。但是,这样搞笑的绝招,让人心生悲凉,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,素质教育渐渐沦为一个口号,在学校教育中,德育变得可有可无。自觉遵守纪律,这个最基本、最简单的行为规范,在分数面前变得无足轻重,这也许是不少人冒险作弊的最直接原因。
若想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,除了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,完善考试监督措施,更关键的在于更新教育理念。反思教学现状,因材施教、着眼于人的素质提升,才能回归教育本位,才有走出作弊困境的希望。
考试不仅仅是对文化成绩的检测,也同时是对个人品德的检测。既然如此,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又何必严防死守,让考试检测出学生的道德问题,教育才能对症下药。